重磅!中国精神障碍患病率数据发布 | 研究速递
医脉通导读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是一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样本来自中国除港澳台地区的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157个国家CDC疾病监测点(县/区),共32 552人完成了调查。
排除痴呆后,六大类精神障碍(心境障碍、焦虑障碍、酒精/药物使用障碍、精神分裂症及相关精神病性障碍、进食障碍、冲动控制障碍)的加权12月患病率为9.3%(95% CI 5.4-13.3),加权终生患病率为16.6%(13.0-20.2)。
焦虑障碍是加权12月患病率及终生患病率最高的一类精神障碍,分别为5.0%(4.2-5.8)和7.6%(6.3-8.8);其次为心境障碍,分别为4.1%和7.4%。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加权终生患病率为0.7%,30天患病率为0.6%。65岁及以上人群痴呆的加权患病率为5.6%(3.5-7.6)。
部分精神障碍呈现出患病率的性别、年龄和/或地区差异。
2019年2月18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等在《柳叶刀 · 精神病学》(影响因子15.233)在线发表研究文章(Article),报告了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的患病率数据。
CMHS于2012年正式立项并启动,针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样本使用一致性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国内常见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及精神障碍患者使用医疗服务的相关信息,并分析了精神障碍的社会心理高危因素及影响因素,在国内精神卫生调查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图片来源:期刊官网)
CMHS为一项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对象为18岁及以上城乡社区常住6个月以上的居民,涉及七大类疾病:心境障碍、焦虑障碍、酒精/药物使用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进食障碍、冲动控制障碍及痴呆。以精神障碍中患病率较低的重点疾病——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0.6%为参数,采用样本量估算方法,估算所需样本量为30,000人。
调查采用多水平质量控制方法及多级抽样设计,样本来自中国(除港澳台地区)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157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CDC疾病监测点(县/区);每个县/区抽4个乡镇/街道,共抽取628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街道抽2个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共抽取1256个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40 964个家庭地址;剔除不符合条件(空户或地址无效)的2 371户后,共纳入38,593户。在每户中以Kish表随机抽取1人为受访者,共抽取了32,553人。最终,完成了调查的实际样本量为32,552人。
(点击图片后可放大)
图1 研究概况(Huang YQ, et al. 2019)
如图1,面对面访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筛查精神病性障碍及痴呆(≥55岁以上个体),以及诊断部分精神障碍,由经过培训的非专业访谈人员开展;第二阶段诊断精神病性障碍及痴呆,由具有专业资质的精神科医师完成。工具包括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表(CIDI)、定式临床访谈诊断表(SCID)、来自10/66痴呆研究工具的社区痴呆筛查工具(CSID)及老年精神状态检查(GMS)等。
调查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各大医疗机构的现场调查阶段;资料收集,包括纸笔访谈(PAPI)和计算机辅助个人访谈(CAPI);质量控制,包括数据核查、录音核查、电话核查、以及实地核查。
研究者对数据进行了加权处理,以调整样本选择及调查应答方面的差异,并对样本进行事后分层,以匹配人群分布状况。
研究结果
2013年7月22日至2014年9月21日之间,来自38 593户的32,552人(84.4%)接受了第一阶段的筛查,由824名访谈人员完成;2013年9月27日至2015年3月5日,83名经过培训的有资质的精神科医师完成了第二阶段访谈。
第一阶段,有28 140人完成了CIDI,其中568人(占总样本的1.7%)精神病性障碍筛查为阳性,27 572人为阴性;有10 839名≥55岁以上个体完成了CSID筛查,其中1385人(12.8%)痴呆筛查为阳性,9454人为阴性。未完成筛查的具体情况详见图2。
加权终生患病率
除外痴呆后,任何(any)精神障碍的加权终生患病率为16.6%(95% CI 13.0-20.2);除外精神障碍未特定及痴呆后,任何精神障碍的加权终生患病率为14.6%(11.0-18.1)。
其中,焦虑障碍是加权终生患病率最高的精神障碍类别(7.6%),其次为心境障碍(7.4%)、物质使用障碍(4.7%)、冲动控制障碍(1.5%)、精神分裂症及相关精神病性障碍(0.7%)及进食障碍(0.1%)。
加权12月患病率
除外痴呆后,任何精神障碍的加权12月患病率为9.3%(95% CI 5.4-13.3);除外精神障碍未特定及痴呆后,任何精神障碍的加权12月患病率为8.0%(4.1-11.9)。
各类精神障碍的加权12月患病率模式同加权终生患病率:焦虑障碍是加权12月患病率最高的精神障碍类别(5.0%),其次为心境障碍(4.1%)、物质使用障碍(1.9%)、冲动控制障碍(1.2%)、精神分裂症及相关精神病性障碍(0.6%)及进食障碍(<0.1%)。
加权终生患病率及12月患病率数据详见表1(点击图片后可放大):
表1 七大类精神障碍未加权/加权终生患病率及12月患病率(Huang YQ, et al. 2019)
诊断类别
▲ 心境障碍
不同种类心境障碍的加权终生患病率从<0.1%到3.4%不等,加权12月患病率从<0.1%到2.1%不等。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心境障碍,加权终生患病率及加权12月患病率分别为3.4%和2.1%;其次为抑郁障碍未特定(3.2%和1.4%)。
▲ 焦虑障碍
不同种类焦虑障碍的加权终生患病率从<0.1%到2.6%不等,加权12月患病率从<0.1%到2.0%不等。
特定恐怖是最常见的焦虑障碍,加权终生患病率及加权12月患病率分别为2.6%和2.0%;其次为强迫症(2.4%和1.6%)。其他焦虑障碍的患病率<1%,最少见的是物质所致焦虑障碍,加权终生患病率及加权12月患病率均<0.1%。
▲ 物质使用障碍
不同种类物质使用障碍的加权终生患病率从0.2%到3.1%不等,加权12月患病率从0.1%到1.1%不等。
酒精滥用是最常见的物质使用障碍,加权终生患病率及加权12月患病率分别为3.1%和1.1%;药物滥用的患病率最低,加权终生患病率及加权12月患病率分别为0.2%和<0.1%。任何酒精使用障碍的患病率(4.4%和1.8%)高于任何药物使用障碍的患病率(0.4%和0.1%)。
▲ 进食障碍
任何进食障碍的加权终生患病率及加权12月患病率均<0.1%。
神经性厌食的终生患病率高于神经性贪食,而神经性贪食的12月患病率高于神经性厌食。
▲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加权终生患病率为0.7%,30天患病率为0.6%。
这一分类的主要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加权终生患病率为0.6%,30天患病率为0.6%。
▲ 痴呆
5 326名65岁及以上的应答者中,1 203人(22.6%)完成了针对痴呆的访谈。157人(5 326人的2.9%)被诊断为痴呆。这一年龄段人群痴呆的加权患病率为5.6%(95% CI 3.5-7.6)。
7 338名55-64岁的应答者中,1 255人(17.1%)完成了针对痴呆的访谈。91人(7 338人的1.2%)被诊断为痴呆。这一年龄段人群痴呆的加权患病率为2.7%(95% CI 1.7-3.6)。
性别/年龄/地区差异
心境障碍、物质使用障碍、冲动控制障碍的加权12月患病率呈现出性别差异:女性任何心境障碍的患病率高于男性(p=0.0071),男性任何物质使用障碍及冲动控制障碍的患病率高于女性(P均<0.0001)。
物质使用障碍、冲动控制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加权12月患病率呈现出年龄差异:物质使用障碍在18-34岁、35-49岁、50-64岁及≥65岁个体中的加权12个月患病率分别为2.3%、2.2%、1.8%和0.3%,冲动控制障碍分别为1.6%、1.1%、1.4%和0.2%,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分别为1.4%、0.4%、0.1%和0.1%。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加权12月患病率呈现出地区差异,农村地区高于城市(1.1% vs. 0.1%, p<0.0001)。
版权及篇幅所限,有关精神障碍患病率的性别、年龄和/或地区差异的详细数据请查看研究原文。
此外,将精神障碍分为两组时,任何心境障碍、焦虑障碍、物质使用障碍或冲动控制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18.3%(95% CI 15.8-20.9),12月患病率为11.2%(9.5-12.8);任何进食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0.8%(0.3-1.3),12月患病率为0.6%(0.1-1.1)。
讨论
本项研究为中国首项全国性的精神障碍调查;结果显示,焦虑障碍是国内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本次调查的数据来自全国157个疾病监测点,保证了CMHS结果的全国代表性。调查还采用了一系列手段,旨在降低误诊概率及提高效率。尽管如此,由于社会耻感及精神病性症状的多样性,通过面对面访谈得到的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患病率可能被低估。
CMHS获得的精神障碍患病率高于过去两项在国内开展的大型调查。1982年的调查中,所有精神障碍的总体时点患病率为1.1%,终生患病率为1.3%。1993年的七地区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中,精神障碍的总体时点患病率为1.1%,终生患病率为1.4%。2002年,世界精神卫生调查(WMHS)发现,北京及上海城区人口任何DSM-IV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13.2%。2009年,一项基于SCID的针对国内四省市的调查显示,任何精神障碍的调整后1月患病率为17.5%(95% CI 16.6-18.5)。然而,这些早期研究在诊断标准、工具、调查方法、涉及疾病及样本人群上与CMHS均无可比性,尤其是缺乏全国代表性。
本次调查显示,过去30年内,大部分精神障碍在国内的患病率较前升高,若干潜在原因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一、相比于早年的调查,今天使用的研究方法更敏感,更容易在中文语境下发现潜在病例。尤其是在本次调查中,非专业访谈者在接受严格培训之后,使用完全结构化的精神科诊断性访谈工具,进而得以同时覆盖严重及较轻的精神问题。
二、一些方法学上的顾虑,如病耻感导致精神障碍患者隐藏症状,在近年来的国内社会变革后可能有所减轻,导致患者相比于过去更愿意向社区访谈者暴露自己的症状。
三、起病年龄在回忆时可能出现偏差,进而导致队列效应的假象。虽然CIDI中使用的探测策略(probing strategy)有助于减轻这一问题,但不一定能完全加以校正。
四、假定不同年龄个体在某一年内首次发病的条件风险是一个常数,并以此推测终生患病风险,这一出发点有待商榷,因为近年来的患病率实际上在升高。
此外,过去三十年内,中国经济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快速的社会变革可能造成了心理压力及应激水平的总体升高。与全球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人也面临着很多挑战,进而造成心境、认知、行为障碍及相关问题。国内公共领域及学术界已达成共识:心境障碍、焦虑障碍、酒药使用障碍及痴呆的患病率正在升高,需要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需要强调的是,过去几十年内,精神分裂症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大致相当,包括中国,提示遗传因素在该病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尽管基于ICD及DSM诊断标准,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16.6%)并不很高,但考虑到中国有13亿人口,这一患病率则意味着有非常多的人受到精神障碍的困扰。鉴于精神障碍所造成的疾病负担相当可观,有关部门应在精神卫生服务上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有效的干预措施必须因地制宜,考虑到全国及当地的政治及经济环境,而国内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差异很大。
我们需要认识到本项调查的局限之处。首先,研究对象是一般的社区居民,未纳入大学、军事环境等特殊社区及住院患者。其次,本项调查采用横断面设计,回忆偏倚及应答偏倚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终生患病率数据。最后,鉴于一些参与者未给予回应,选择偏倚也在所难免。
总体而言,针对CMHS数据的分析及结果解读将大大促进中国及海外精神卫生状况的理解及发展。中国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有关中国人群精神卫生状况的知识对于理解全球精神健康问题至关重要。针对精神卫生需求的数据驱动的知识将启发中国未来的政策制定及临床实践,并为其他中低收入国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CMHS的其他结果将在未来的研究文献中进行报告。
文献索引:Huang YQ, Wang Y, Wang H, 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Lancet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18, 2019. http://dx.doi.org/10.1016/S2215-0366(18)30511-X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及检索历史文章。